精卫填海:穿越历史烟尘的不朽图腾与现代回响 | 探源中华文明 寻迹山西神话
从《山海经》的寥寥数笔,到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不屈与坚持的象征,精卫填海的神话已经流传三千年。这只诞生于战国的小鸟,为何能跨越山海,从简牍文字走进百姓生活,甚至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代名词?
从《山海经》的寥寥数笔,到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不屈与坚持的象征,精卫填海的神话已经流传三千年。这只诞生于战国的小鸟,为何能跨越山海,从简牍文字走进百姓生活,甚至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代名词?
晚清沉沦,不止制度腐朽、外敌入侵!烟馆泛滥与西方传教士渗透,如同两只无形黑手,从肉体、精神到文化、社会,全方位瓦解中华文明——前者用鸦片摧毁国民精气神,后者以“福音”撕裂文化认同,一明一暗、一硬一软,共同成为加速大清王朝覆灭的关键推手。
放眼全球,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这些曾经辉煌的文明,要么早已断档,要么只剩遗迹供人凭吊。唯独中华文明,从夏商周走到2025年,历经战乱、灾害、外族冲击,却始终没断了根,反而越挫越勇,如今还能焕发新生。
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标识和符号之一。2025 年 9月,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正式确认青海尕日塘石刻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石刻。刻石文字中的“采药昆仑”,再度让“昆仑”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对象。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勉励他们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习近平指出,得知你们喜欢中文、热爱中国文化,在促进汉学研究和文明互鉴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我对此表示赞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重要部署,强调要“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将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浩瀚的西太平洋之上,有一串珍珠般的岛屿链,它连接着日本九州与台湾,扼守着东亚的海上要冲。今天,世界更多地称其为“冲绳”,隶属于日本。然而,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回望其数百年前的模样,一个独立、繁荣且与中华帝国有着深厚渊源的王国——琉球王国,便会清晰地浮现在我
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要培养造就一批善于传播中华优秀文…
蹬伞旋开荷塘月色,扯铃舞动黑白对弈……杂技不仅是身体技艺的展示,更是中华传统美学的灵动表达。笔者近日观看了在北京举办的“艺苑撷英——2025年全国优秀青年杂技人才展演”,在为13个杂技艺术团体带来的11个精彩节目而鼓掌赞叹之余,也在思考:AI时代,我们为何仍为
刚刚在北京召开的世界中文大会备受瞩目。大会以“创新引领,数智赋能——让中文零距离”为主题,清晰描绘了中文全球发展的路线图。在全球化浪潮与百年变局深度交织的今天,语言作为文明交流的载体、民心相通的纽带,其独特价值日益凸显。推动中文的全球发展,让中文成为可感可及的
刚刚在北京召开的世界中文大会备受瞩目。大会以“创新引领,数智赋能——让中文零距离”为主题,清晰描绘了中文全球发展的路线图。在全球化浪潮与百年变局深度交织的今天,语言作为文明交流的载体、民心相通的纽带,其独特价值日益凸显。推动中文的全球发展,让中文成为可感可
在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中,“汉族”这一称谓早已深深烙印在文化基因里。纵观历史,秦朝的一统、唐朝的鼎盛、宋朝的富庶都曾书写过辉煌篇章,为何我们最终选择以“汉”为族名,而非秦、唐、宋?答案藏在汉朝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塑造中。
汉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心理能量,对中华乃至世界的文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历史影响。以展示、解读、感悟和深耕汉字文化为己任的汉字田园,其创建和发展的价值呈现是广博、深邃和久远的。
从大漠戈壁的驼铃声声到江南水乡的桨声欸乃,从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汇到茶马古道的烟火相传,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各民族不断交流、互鉴、融合的历史长卷。民族融合从不是外力强加的偶然事件,而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必然趋势,更是新时代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实根基—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商朝贵族箕子作为纣王的叔叔,曾多次劝谏纣王改过自新,但纣王不听从,反而更加暴虐。箕子见商朝已无可挽回,便决定离开商朝,寻找一片新的土地建立自己的政权。周武王灭商后,得知箕子不愿臣服于周朝,便将朝鲜半岛分封给箕子,允许他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国
翻开这本《国家宝藏:博物馆里的中国史》,仿佛推开了一扇时空任意门。青铜器上的斑驳锈迹不再是冰冷的金属氧化痕迹,而是周天子与诸侯盟誓时篝火映照的余温;敦煌壁画飞天的飘带也不再是静止的颜料线条,而是随着乐伎琵琶弦颤动的气流轨迹。
百余年前,以1921年仰韶遗址的发掘为标志,中国考古学诞生。那次发掘确立了中国第一个史前文化——仰韶文化,中华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迈出关键一步。但仰韶彩陶与土库曼斯坦的安诺遗址、黑海西岸的特里波利遗址彩陶的相似,又引发牵动人心的疑问:中国远古之文化,是否跨越辽
近日,“中国,往日痕迹:文物的发现与艺术的复兴”展览在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亮相。展览由赛努奇博物馆与浙江省博物馆联合举办,聚焦中国独特的传拓工艺及其对艺术史的深远影响。传拓作为古老的中国技艺,通过纸张和墨水复刻石碑、青铜器铭文等遗迹,是摄影出现前保存与研究
静立于时光深处的国宝,不只是珍贵的文物,更是跨越时空的知识宝库。11月15日19:30,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制作的《寻找国宝传颂人——2025中国国宝大会》(青春传承季)将在央视财经频道、央视财经客户端首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展开文化主体性的重构。1903年,国粹派学者刘师培在《国民日日报》发表《黄帝纪年论》,首次将黄帝诞年定为纪元元年。这个时间节点被推算为公元前2711年,使光绪二十九年(1903)对应黄帝4614年。